天津北方网讯:三千年前就有“搓澡神器”,青铜器不仅可大可小日斗配资,还有青铜“乐高”,在没有瓷器的年代就有了原始瓷,拇指大小的骨器上竟然还嵌有绿松石……这些殷墟出土的“顶流”正在抓紧赶路,8月23日,将亮相天津博物馆“商邑百工——三千年前的中国制造”展。
该展览由天津博物馆和殷墟博物馆联合主办,安阳博物馆、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协办,是国内首个系统展现商代晚期殷墟地区手工业艺术和成就的专题特展。展览依托殷墟出土文物、辅以传世精品,聚焦商代后期手工业的精湛技术与独特艺术,分“百工通览”“营造商邑”“器用皆工”“制礼作乐”“车马交通”五个单元,将系统呈现商邑百工的独具匠心和先民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从甲骨之上,观众将看到最早形态的“商”“邑”“百”“工”“兕”“牛”“鼓”“舞”“车”“马”等字……文脉传承,三千年从未断绝。也能看到三千年前的房子长啥样,见到三千年前的“搓澡神器”“解扣神器”“钻孔神器”“化妆神器”,想象商代人的趣味生活。
展开剩余89%“搓澡神器”和袖珍青铜鼎
有一件展品是“搓澡神器”。这种陶器以前叫陶拍,都说是往陶器上拍纹饰用的(陶器上的绳纹或许就是这么拍成的)。后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根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比对研究,认为它更可能是搓澡用的陶?。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管修复中心胡玉君介绍,这种“搓澡神器”应该不是直接用的,它的表面大概会包裹一些毛皮之类的柔软材料。
(“搓澡神器”陶?)
还有一件最小的青铜鼎,其墓主人是一位少年。据推测,这件青铜鼎是专门铸造用以陪葬的明器。此鼎从鼎足到鼎耳高5.1厘米,直径4厘米,是商代晚期偏晚阶段,大致是殷墟三期到四期的时候铸造的,距今三千多年。
(最小的青铜鼎)
司母戊鼎重量为832.84千克,这个小鼎重50克,司母戊鼎的重量接近这个小鼎的17000倍。商代晚期可以铸造如此小巧的青铜鼎,表明工艺达到了一个巅峰的状态。一个最大,一个最小,两尊鼎都是商代晚期铸造,出土的地方相距三公里左右。
(两只小骨蛙)
一同来津展出的还有两只小骨蛙,分别为2.1厘米长和3厘米长。据推测,骨蛙有可能是墓主人生前的配饰或者玩具。这三件袖珍文物是首次展出。
保存完整的黑陶与白陶
安阳是甲骨文的出土地,天津是甲骨文的早期辨识地之一。孟定生、王襄等一批天津学者在甲骨文发现和研究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安阳和天津通过甲骨文形成了文化纽带。
(“父乙车徙”青铜觚)
(兽面人体纹白陶罍)
在众多珍贵展品中,有一件文物运用浮雕的手法,通体有三层花纹,是殷墟时期青铜工艺制作最高水平的代表。这就是“父乙车徙”青铜觚,是为车徙族的父辈乙制作的一件酒器。殷墟时期,觚和爵在墓葬中成对出现,觚和爵数量的多少代表了墓主人身份地位的高低。
“父乙车徙”青铜觚到天津以后,将会与天津博物馆收藏的乙亥铭玉柄形器配合展出,共同说明商代的祼祭。祼祭是商周时期以酒祭祀的一种礼仪,具体为把柄形器(即瓒)放到觚(即同)里,再倒入鬯酒,祼以奉神。
当我们聚焦青铜器高超的铸造工艺之时,还有两件陶器格外显眼,且弥足珍贵。“当时陶器能够整体保存下来的比较少,而且运用了青铜尊形制烧制而成。从工艺到材质都非常罕见,所以这件完整的黑陶尊代表了三千年前制陶工艺的高超水平。”安阳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李晶介绍,“还有一件兽面人体纹白陶罍,它在殷墟时期文物里面非常具有代表性。白陶在当时很少,只有贵族才能使用,是最高礼仪中礼器的一种代表。安阳留下来的白陶完整器很少,兽面人体纹白陶罍虽然是残的,但是它保留了一组完整的兽面人体纹。器物的颈部是兽面,腹部是一个人体纹,双手向上举,正好合起来是兽面人体纹,所以这件也很有意思。”
三千年前的“乐高”长这样
(“亚长”牛尊)
在本次赴津的珍贵展品中,有一件重磅展品,是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容器,也是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商“亚长”牛尊。
此尊整体作牛形,牛体态健壮,牛头前伸,口部微张,其眼、耳、鼻、角、腹、尾以及其他体貌特征均生动逼真。牛身满饰龙、鸟、虎、象等各种动物形纹饰。造型奇特瑰丽,纹饰繁缛精美。牛颈下部与器盖内壁铸铭文“亚长”。亚长应是商王朝南部“长”国的部落首领,也是商朝晚期重要的军事统帅。这件宝贝到天津以后,将限期展出。
(嵌绿松石骨虎,妇好墓出土,栩栩如生)
(“亚址”铜方尊)
在青铜器铸造过程中,工艺可以有多么复杂?恐怕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本次赴天津的“重器”之一——“亚址”铜方尊,由于其特殊工艺,也被称为三千年前的“乐高”。“亚址”铜方尊通高43.9厘米、重21.4千克,盖尊底中部有铭文“亚址”,甚清晰。表面纹饰清晰,口下饰一对夔(kuí)蕉叶纹,夔头在下,作回首反顾状。腹及圈足四面为分解式的大兽面纹。
在方尊肩部四角,有四个圆钉头,其上套有象头。象,圆眼,长鼻上卷,长鼻之下有一对锥形牙。肩部四边中部,亦有四个圆钉头,其上套有兽头。兽头似鹿,头顶有向上伸出的一对大角,角端有五个枝叉,如手掌状。这八个兽头都是单独铸造的,可自由取下,其工艺的复杂性,器型体现出的美感,真可谓巧夺天工。据悉,这件“亚址”铜方尊系首次走出殷墟博物馆对外展出。
“商代的生产力还是比较低下的。但是当时工匠们对于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已经应用得非常到位了,各种纹饰和器形都能够熟练地铸造出来。在技术发达的今天,专业的公司去仿铸一件精美的古代青铜器,也得需要较长的时间,还不一定能达到原作的水准。古人的智慧很多时候都超出我们的想象。”殷墟博物馆副馆长徐河建说。
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物相互印证
这次展览总共有180余件(套)文物,其中外借130余件(套),天津博物馆提供50件(套)。
(左二为世间唯三的商代字嵌绿松石骨)
天津博物馆书画研究部馆员张夏介绍,“在展览中,天津博物馆藏的殷墟甲骨肯定是要登场的。天博馆藏还有很多商代的青铜器、玉器、陶器,这次也会拿出来辅助展出。天博展品主要是传世的殷墟文物,与外借来的这些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出来的文物一起展出,可以达到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物相互印证的效果。”
本次展览外借展品和天博馆藏展品间存在呼应关系,结合展览“商邑百工”的主题,将刻有最早形态的“商”“邑”“百”“工”等字的甲骨都进行展出。天博馆藏的一些车马器也将与殷墟的车马器一起亮相。天博馆藏既刻有“车”字又刻有“马”字的甲骨也将摆在独立柜里一同展出。
张夏说:“在180余件(套)展品中,既有工具,又有半成品和成品。‘工匠精神’三千年来就没有断绝,中国人自古有数不尽的能工巧匠,而且中国人踏实肯干。希望大家通过三千年前的中国制造,也看一下现在中国智造的崛起。”
顶流宝贝这样来津
上海汇展国际物流有限公司陈伟进介绍,前期,他们与博物馆方面沟通运输的文物,制定包装、运输方案。在文物包装方面,用PE板等缓冲材料,以及无酸棉纸、杜邦纸对文物进行预包装,进箱以后再进行填装,保证文物在囊匣内部的稳定性。
“根据文物的不同材质和形态,预包装处理也有不同方案。比如陶鼎有三只腿,我们会在PE板上放置腿部的位置进行挖穴处理,保证文物腿部受力均匀。有些文物没有囊匣,我们会在PE板上根据文物的高度挖出相应的穴,在底部做衬垫以后再把器物放进去,然后再充分地填充,保证文物保持水平不晃动。”陈伟进说。
同时,放置文物的木箱要防潮、防尘,内部经过特殊处理。运输车辆为7.6米的气垫车,防震、防倾倒,车厢内有光敏设置进行监测。有情况司机会同步接收到预警。
在商王朝近六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创制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成熟文字系统,更在手工业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形成高度专业化的官营手工业体系。这一体系以青铜铸造为核心,涵盖建筑、制骨、烧陶、琢玉、造车等众多工种,其门类之齐全、规模之宏大、技艺之精湛,均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是早期中华文明物质创造的杰出体现,也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不朽篇章。发达的手工业不仅为商代社会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更奠定了后世手工业发展的基本范式,影响深远。
三千年前,大邑商百工兴盛、营造恢宏、吉金辉耀、交通繁忙;三千年过去日斗配资,百工作坊发展为全产业链,都邑营造进化为超级工程,青铜熔铸转换为高端制造,独辀马车也升级为新动力车……“工匠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三千年沧海桑田,三千年薪火相传。(津云新闻记者吴宏)
发布于:北京市振兴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