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玉器盾形纹样的符号学解读与辨伪研究驰牛配资
徐文宁
徐文宁, 1990年国家文物局授予文物鉴定职称,国内著名文化经纪人 艺术品收藏家、鉴定家。历任江苏爱涛拍卖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光华路5号艺术馆副馆长、北京天物馆副馆长、江苏省文交所副总经理、南京大贺传媒首席艺术顾问、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建设顾问、文物鉴定专家、上海海关学院文物缉私客座教授。出版《北京光华路5号艺术馆图录》《天物馆藏瓷》《玉佩收藏的故事》《台阁气象—长乐阁明清状元书画集》等十余本艺术类书籍,为国内20多家杂志、拍卖公司撰写百余万字鉴赏、拍卖信息类文章。2008年发表全国第一篇 “艺术品证券化新尝试”论文,系统阐述理论和运做模式。
摘要
本文以商周时期玉器与青铜器上常见的盾形纹样为研究对象,结合考古实物、文献记载与图像学分析,探讨其文化内涵与工艺特征。通过比对商代甲骨文、金文中的关节符号及纹饰演变规律,揭示该纹样作为"活体关节"象征的本质属性,并针对当前文物市场中的作伪现象提出辨识要点。
展开剩余84%一、盾形纹样的起源与形态演变
1. 商代鳞纹的分类体系
根据《商代玉器纹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8)分类,商代鳞纹存在双重系统:
- 写实性鳞纹:见于玉鱼、贝形器,采用网格状叠压构图(图例见《殷墟妇好墓》M5:371)
- 象征性鳞纹:包含盾形与波浪形两类,多装饰于龙形玉雕。其中盾形纹样呈现梯形外框,内部以交叉线构成六边形单元,与甲骨文"盾"字(𠂤)构型高度相似。
2. 青铜器上的形态异化
西周青铜器上的盾形纹出现简化变体,如晋侯鸟尊盖钮纹饰(《晋国奇珍》M114:96),将六边形单元简化为双线圈结构,与同期青铜器上的"窃曲纹"形成衍生关系。这种简化符合周人"损益"礼制的改革特征。因此在西周玉器上, 盾形纹样也逐渐消失。
二、关节符号的生物学隐喻驰牛配资
1. 纹饰定位的解剖学依据
对127件商周龙形玉器的统计显示(参见《中国玉器全集·商周卷》),盾形纹样集中分布于:
- 龙颈关节(占比63%)
- 虎背脊柱(21%)
- 禽鸟跗跖部(16%)
其位置与动物骨骼的关键连接点完全对应,与良渚玉琮"神徽"兽面纹的关节表现形成跨时空呼应。
2. 甲骨文字符的旁证
商代甲骨文"生"(𠂉)、"命"(𠂤)等字均以交叉线表现生命力的流动,即活体的力量表现。与盾形纹的拓扑结构存在同源关系。张光直在《中国青铜时代》中指出,此类纹饰实为"物化的巫术符号",通过模拟生物关节实现"通神"功能。
三、作伪纹样的特征辨析
1. 错误配置的结构学证据
当代仿品中出现的腹部盾形纹,以及龙的下颌位,其纹样布局违反了商周"物化的巫术符号"装饰法则。此类特征可作为断伪依据。
2. 微痕分析与材质矛盾
真品盾形纹多采用"蹭磨"技法,线条宽0.1-0.3mm,宽窄不死板,转折处呈钝角,有线条搭界歧出现象。伪作常使用电动工具雕刻,线条呆板且折角无商周玉器"如琢如磨"的时代工艺特征。
四、纹样符号的文化维度
1. 礼制语境中的权力象征
西周《礼记·考工记》载"龙旗九斿,以象大火",盾形纹作为龙形器核心纹饰,实为"王权-神权"复合符号。湖北随州叶家山曾侯墓出土方彝(M28:135)的盾形纹内饰云雷纹,构成"重器-重纹"的等级表达。可以反映出商代"物化的巫术符号"属性。
2. 宇宙观的物质载体
根据《周易·乾卦》"见龙在田"的爻辞,龙颈纹饰象征"潜渊-升天"的转化节点。美国学者艾兰(Sarah Allan)在《龟甲兽骨与商代信仰》中提出,此类纹样实为"宇宙轴"的具象化表现。
结语
商周盾形纹样作为贯通物质文化与精神信仰的符号系统,其定位规律与造型特征构成独特的"纹饰语法"。当前文物鉴定应着重把握:①纹样与生物关节的对应关系 ②手工蹭磨工艺的微观特征 ③微观线条的突脊与凹隙现象。本研究不仅为辨伪提供新视角,更揭示出商周艺术中"器以载道"的深层文化逻辑。
发布于:江苏省振兴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